首页 / 迎评促建/ 正文
【他山之石】李志义等 高校内部质量保障标准构建:策略、框架与要求(上)
  • 作者:
  • 时间:2023-10-24
  • 点击:14
  • 来源:教学评估专题网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完善学校管理和教育评价体系。高质量的教育体系,离不开高水平的质量保障体系;高水平的质量保障体系,首先要压实质量保障的主体责任。新一轮审核评估已拉开帷幕,通过评估压实高校质量保障的主体责任,增强高校质量保障能力,提升质量保障水平,切实保障高等教育质量,是本轮审核评估的根本目的。学术上讲,审核评估是对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进行审查和评价的过程。新一轮审核评估方案设计,重点关注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及质量文化建设。第一类审核评估,主要是评估高校的质量保障能力,是压实高校质量保障主体责任的核心。第二类评估虽然面向本科教育教学工作,但重点指向质量保障工作。 这种设计的前提是,只要建立了完善的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就会形成一整套自我约束机制和制度,从而使质量保障能力和质量保障水平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得到保障,无需从外部通过评估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进行直接干涉。然而,目前我国高校的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大都停留在教学管理层面,缺乏必要的质量保障标准、质量保障结构和质量保障流程,高校质量保障能力与水平与期望肩负的质量保障主体责任之间尚有一定差距。为使新一轮审核评估在“减负”“留白”“激励”的同时,做到“减负”不减责、“留白”不放任,教育部教育质量评估中心集中了国内6所高校研究力量,开展“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专题研究,旨在指导高校加强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和质量文化建设。本文为该专题研究主要成果之一。质量保障结构构建、质量保障流程构建及质量文化建设等研究成果后续发表。

一、高校内部质量保障标准的地位与作用

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可分为高校内部质量保障和高校外部质量保障。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主要由高校自身组织和负责,形式丰富多样。高等教育外部质量保障体系主要是由政府部门或社会团体主导的,对高校教育教学质量进行监督、评估、问责和协助的制度化活动。高校内部质量保障是内因,外部质量保障是外因,外因通过内因才能发挥作用。高校内部质量保障靠质量保障体系来实现。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指:以保障和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运用系统概念与方法,依靠必要的组织机构,把各部门各环节质量管理活动严密组织起来,将影响教学质量的一切过程和因素,实行有效监控,形成一个有明确任务、职责、权限,互相协调、互相促进的质量保障有机整体。

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有三大核心:质量保障标准、质量保障结构和质量保障流程。质量保障标准是高校内部质量保障的基础,规定了影响质量的主要方面和关键因素,对这些关键因素所包括的质量保障标准项提出质量要求;质量保障结构是使质量保障工作正常运行的组织构架,确定了落实质量保障标准的领导机构、管理机构、执行机构、监督机构及各自质量职责,形成职责明晰、分工协作,各负其责、各自担责、运行通畅、工作高效的质量保障机制;质量保障流程是使质量管理工作持续、闭合、循环运转的关键,是针对质量保障标准所提出的影响质量的要素,使其达到质量要求而形成的输入转化为输出的过程链,反映了影响质量的主要方面、控制点和控制方法。

质量为王,标准先行。高等教育质量标准代表着一个国家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提高质量,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无论是质量的形成,还是质量评价、质量比较、质量保障,都离不开质量标准这个基准。高等教育质量标准是一个体系,包括学业质量标准、质量保障标准和质量评价标准(见图1)。

图1  高等教育质量标准体系

学业质量标准一定程度反映了利益相关方对高等教育质量的要求(需要),质量保障标准一定程度表明高等教育满足这种要求(即达到学业质量标准)的能力。怎样才能“表明”高等教育能够达到质量标准,并在此基础上通过质量改进不断提高质量,需要建立两方面标准,即质量保障标准和质量评估标准。建立质量保障标准的目的是完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增强高等学校质量保障能力,不断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学业质量标准与质量保障标准的区别:前者是对所形成质量(结果)的规定,后者是对形成质量能力(输入和过程)的规定。质量保障标准是对影响质量的核心要素提出的最低要求,如果能达到这些最低要求,则达到学业质量标准就能得到保障。如果说学业质量标准是质量的“尺子”,质量保障标准是质量保障体系的“尺子”,那么质量评估标准则是如何用这两把“尺子”对质量保障的能力及结果进行度量。

 二、高校内部质量保障标准构建策略

 高校内部质量保障标准构建的理论基础是全面质量管理(Total Quality ManagementTQM)。1961年美国通用电气公司总裁费根堡姆(Feigenbaum)首先提出全面质量管理概念,戴明(Deming)为代表的学者在日本推广使用并取得巨大成功,后来得到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的关注,被1987年颁布的ISO9000系列标准全面采纳。格林伍德(Greenwood)等认为,全面质量管理同样适用于教育领域的质量保障。

过程方法是ISO9000质量管理基本原则之一,是指为达到某一目标,由过程组成的系统在组织内的应用,连同过程的识别和相互作用及其管理。图2是ISO9000质量保障体系过程方法模式图,此模式把管理职责、资源管理、产品实现、测量、分析和改进作为体系的四大主要过程,描述其相互关系,并以顾客要求为输入,提供给顾客的产品为输出,通过信息反馈来测定顾客满意度,评价质量管理体系的效能。

图2  ISO9000质量保障体系过程方法模式

将ISO9000质量保障体系过程方法模式运用到高校质量管理,可构建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模型(见图3)。可见,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由管理职责与质量目标、资源管理、过程管理、质量监控、分析与改进四要素构成,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包括目标质量、条件质量、过程质量和管理(监控、评价、分析和改进)质量四个构成要素,故高校内部质量保障包括目标保障、资源保障、过程保障和管理保障四方面,高校内部质量保障标准也应包括这四方面

图3  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模型

 三、高校内部质量保障标准构建框架

质量取决于目标的达成、形成于过程、依赖于资源,质量保障取决于管理。结合ISO9000质量保障体系过程方法和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模型(图3),可得出高校内部质量保障标准构建总体思路:基于目标保障、资源保障、过程保障和管理保障四方面,针对每方面设立若干质量保障要素,针对每个要素提出若干质量保障标准项,针对每个质量标准项提出质量要求。由于质量保障要素、质量保障标准项及质量要求,强烈依赖高校自身质量保障现状、行政模式和管理水平,不可能构建一个通用的内部质量保障标准。图4给出了高校内部质量保障标准构建框架。该标准框架包括4个保障方面、16个质量保障要素和52个质量保障标准项。高校可参照该标准框架,根据自身特点,对质量保障要素和标准项进行增加、删减和替换,参照下节给出的质量保障标准项质量要求示例,建立适应自身质量保障需要的内部质量保障标准。

图4  高校内部质量保障标准框架